雷蒙德·钱德勒,美国小说家、电影编剧。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以侦探小说进入传统文学殿堂,被写入经典文学史册的侦探小说大师,被西方文坛称为“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他塑造了“菲利普·马洛”这一硬汉侦探形象,代表作品有《长眠不醒》、《漫长的告别》。

《漫长的告别》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53年,在1955年获爱伦·坡最佳小说奖,位列1995年美国推理协会评选的“史上百部最佳推理小说”第13名。小说讲述了私家侦探马洛结识酒鬼特里,因帮助特里逃往墨西哥,被卷入到一起谋杀案中的故事。

单是看到这些殊荣,加上侦探和谋杀案这样的元素,人们可能往往会认为这是一部纯粹的侦探或推理小说。事实上他和本格推理小说有很大的区别,以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为例,本格推理小说重在强调推理逻辑,侦探波洛是如何一步步发掘出案件的真相,而冷落了相应的社会背景。但这些在《漫长的告别》中并未有明显的体现,相反,这是钱德勒个人化最明显的小说。他在妻子快死的时候写下了这部作品。妻子的病痛和死亡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陷入忧郁,导致他谈论甚至企图自杀。

小说中的人物众多,尤其是外国人的名字比较难记,因此,我在阅读的时候在书签上画出了简单的人物关系。

部分人物关系

其中两个角色以钱德勒为原型;他们都反映了钱德勒对自己缺点的认知——他的酗酒和他对写作价值的怀疑。

最明显基于钱德勒的角色是经常喝醉的作家罗杰·韦德。和钱德勒一样,韦德也有一系列成功的小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写作越来越困难。此外,像钱德勒一样,韦德写的小说(浪漫小说)被许多人视为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而韦德则希望被认为是一位严肃的作家。韦德也在讨论文学时代表钱德勒,就像他对菲茨杰拉德的赞美一样。

另一个钱德勒的影子是特里·伦诺克斯。和钱德勒一样,伦诺克斯也是个酒鬼。像钱德勒一样,他参加了一场留下情感伤痕的战争。对伦诺克斯来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钱德勒参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伦诺克斯是加拿大公民,但他在英国度过了很长时间,保持了英国绅士的克制和态度。这让因妻子的钱可以住在快节奏和更加非正常的富裕的洛杉矶中的特里有些异类。钱德勒也在英国长大,并在那里接受了传统教育。与洛杉矶的肤浅相比,钱德勒还保留了对英国人以及他认为更文明的生活方式的热爱。这经常使他与编剧合作者产生分歧,例如比利·怀尔德,以及大部分在洛杉矶和好莱坞的社交关系。

众所周知,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题材。在本书中最值得读者去解构的人物还是硬汉侦探菲利普·马洛。

菲利普·马洛远没有侦探文学形象中的福尔摩斯那么光鲜,也不像固化的侦探形象赫尔克里·波洛那样。他个性执拗,也谈不上神机妙算,只不过是凭借这个职业糊口而已,律师恩迪克特甚至说过“你让我觉得好笑,马洛。你在某些方面很孩子气”。在这部小说中,特里·伦诺克斯是他唯一的朋友(不算上卡恩机构的侦探乔治·彼得斯的话)。但是马洛这个形象却对美国现代侦探/推理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硬汉侦探,在本书中,因为涉嫌帮助特里·伦诺克斯出逃,他被带去了警察局。他遇到了一位暴虐的警长格里厄斯,马洛惨遭其凌辱,但他始终没有透露一句话。后来,无论是律师恩迪克特的警告,还是黑帮头目曼宁德兹的恐吓,甚至是可以只手遮天的哈伦·波特的威胁,他始终不卑不亢,并未因此终止对特里涉及案件的调查。

“我没想到你这么有种。”他(曼宁德兹)说。

“下回带把枪再来——不然就别叫我瘪三。”

——《漫长的告别》P115

除了强硬的作风,马洛也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与特里在酒吧相识,当特里陷入杀妻的案件之中时,马洛帮他出逃。后来,特里自杀的消息传来,本来案件可以结束了,但是他并不相信特里杀人,并顶住了各方的压力,坚持调查真相。特里曾给他寄过一张巨额钞票,但是他放在保险柜里从未使用过。

除此之外,马洛也是一个极为真实的普通人。在本书中,艾琳初次出场之时,艳压全场,众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她,为她着迷不已,马洛也为她的美屏息。在帮艾琳找回丈夫罗杰·韦德之后,他在罗杰的豪宅外亲吻了艾琳;后来扶喝醉的罗杰休息之后,也曾因艾琳的诱惑意乱情迷过。然而他终于算是坚定了自己的原则,对艾琳如此,对特里赠送的巨额钞票也是如此。

在本书中,除了特里,他没有真正的朋友,也不曾融入到富人区的圈子里,在最后发现了特里还活着并且欺骗了他,他选择了坦率的告别。在1973年改编的同名电影中,马洛终究是个会深夜独自出门去便利店买东西的孤独者,与之而来的各派势力,反而成就了他这样一个都市的独行侠。

关于本书,其实还可以谈一谈它所表现的社会环境和反映的社会生活,这是本书区别于本格推理小说的最大特点。20世纪40年代的洛杉矶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如果不咕的话,容我下次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