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是一篇牢骚记录,没有美感可言!

其实在上上周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结局,当时也决定如果猜想属实,就写点东西发发“bia”言(即阴阳怪气的话),心中有些愤懑总是不吐不快的。

由于想评职称,所以很需要这次赛课的机会。在方案公布之初我就在组内说了我的想法,大家也都非常支持我。因为只有一个名额,为此,上上周,我们两个年级搞了校级公开课,有许多评委老师打分。语文学科共四人参加,上完课我就猜到,抉择应该是发生在我和另一位老师乙之间。

评课时,书记由于有事没能参加,把打分结果交给了我的备课组长。我们得知书记个人给乙打的分数最高,虽然她的课堂并不完整,但是确有一定的感染力。而那天教务处没有公布最终的决定,只是口头说“保持一点神秘”。

上周,学校举办了集团校的复赛,我和乙,以及另外三个学校的老师共五人参加。复赛的课题刚好是我初赛上的那一课,我根据此前评课老师的建议,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策略。当天无生试讲的五人中,我的发挥并不是特别好,也有一点失误。乙依然表现得很老成,根本不像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不过她的课完全没契合到这次赛课的主题“Ai 促进教学”。回想起两年前,我还在支教的时候,集团校复赛,我没有契合赛课主题所以没能进入决赛,而今乙也犯了我当初一样的失误。另外三人中,除了有一人确实很优秀,另外两人都是打酱油的,但由于名额,他们三人中有两人必定会参加决赛,即使上得很烂。

试讲完毕,评委现场统计了分数,我最高,乙比我少一点。三选二确定后,教科室却说我们学校谁去决赛依然由领导决定——此时我就已经有更强烈的预感了。

今天得到消息,领导果然选择了乙。说实话看到这个结果的时候我满脑子的不理解,前年我的失误如今在乙的身上却被抹去,并且领导如果早有钦定的人选,又何必要我们两次比试,甚至不在意我们当场就知道分数这回事呢?

于是我发了一篇 bia 言在工作群里,言之不尽,皆在字间:

初,工部遴墨家传人。初试日,余制璇玑仪,测星象则紫微显曜,量地脉则金针自鸣。同试者河东柳生呈木牛流马,亦得主官赞赏。

吏部侍郎亲执量尺曰:”静候钧旨。”越七日复试,余更迭七稿,终成浑天仪,铜蟾吐珠应四时节气。柳生亦有新作,而榫卯尚有松隙。主官评议余为甲等,柳生次之。然礼炮三响,黄门朗声道:”柳生承古法,当入尚方监。”

是夜值雨,浑天仪自转不休,铜珠坠地成卦,乃”火泽睽”象。其言:”但使黄金台未圮,何须匠石运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