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2021年10月15日,湖南株洲网红“罗小猫猫子”开直播,脸色苍白的她在部分观众的怂恿声中喝下一瓶农药,后被送院抢救无效,当天与世长辞。而10月14日晚其在抖音号上发布了一条短视频,并配文“这大概是最后一条视频了吧,谢谢你们一路陪伴”。她在视频中坦言,自己患抑郁症很久,甚至需要住院,平常快乐的样子只是为了让大家开心。

“罗小猫猫子”已经离世了,却留下了一个被争议的话题:在网上鼓动他人采取特定行为,最终发生了悲剧,鼓动者到底有没有责任?

网上已有专业人士从法律角度做出了解释,本文不再赘述,仅想就此谈点其它。

轻视生命的价值

造成上述事件的原因不在于单一的某一方,诚然,探究此类悲剧的原因也不可避免应当谈到平台方对于直播行为的监管和约束。但客观来说,当事人与观众都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一方面,当事人自己不尊重自己的生命,试图利用公共平台博取同情;另一方面,直播间里的部分观众无论是表达质疑还是期待死亡,都是漠视生命的表现。造成这种病态与冷漠的原因有很多,或许是由于个人生活压力巨大,渴望被刺激;也或许是因网络迅猛发展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不信任的后果。

事实上,21世纪的人们变得越来越脆弱,大行其道的短视频文化在引导各种潮流的同时,也在悄然影响着网民的思维方式。人们越来越在意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意识,所以在生活或工作中受到委屈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一种更为“洒脱”的方式来避免自己持续受到压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种被“正当和合理化”的方式归根结底就是逃避现实。

如果我是一个有思维的生命,我必须以同等的敬畏来尊敬其他生命……所以,我认为毁灭、妨碍、阻止生命是极其恶劣的。——毕淑敏《敬畏生命》

虽然我个人更偏向于是悲观主义者,但是我仍想告诉那些无视自身生命价值的人:如果说这世界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并继续热爱它。那么这世界也只有一种真正的悲观主义,就是虽然热爱生活,但确实无法继续承受生活的真相。

而意识到生活的真相的过程,极其漫长。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当客观理性,不偏不倚。

渴望暴力的看客文化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鲁迅《药》

围观热闹似乎是古今中外民众都热衷的一种“活动”。无论是古代的行刑,还是二十一世纪的轻生,无论是鲁迅笔下麻木且愚昧的围观群众,还是罗马斗兽场上的血腥与狂欢。民众对于暴力、血腥事件的“热爱”丝毫未减。从线下到线上,从围观到怂恿,许多民众始终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态度。

上述提到的“罗小猫猫子”事件,据其“友人”解释,当事人当天并未想过真自杀,只是想以这种方式给男友看:“敌草快是她稀释兑了饮料,喝下去也是因为直播间的人起哄逞强喝下去的。”在直播间中,不少人有讥讽怂恿之言:“所以,你快喝吧”“想喝就喝”“快喝快喝快喝”。

直播截图

而在2018年6月,甘肃庆阳西峰区19岁女孩李某坐在商场八楼窗台,犹豫是否要自杀。楼下的围观者一片冷嘲热讽——“怎么还不跳?”“你倒是快跳啊!”“在那里犹豫什么?丢不丢人?快跳啊!”被抑郁症折磨三年的李某,最终松开消防员的手,结束了19岁的生命。

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在1974年的代表作“节奏0(Rhythm 0)”中,允许观众在不用负责任的情况下,对她身体做任何事,并可利用羽毛、梳子、刀片等72件物品。起初观众很被动,但当发现他人的所作所为真的没遇到抵抗后,众人就变得肆无忌惮。有观众开始撕她的衣服、用刀片划破她的身体等,甚至有人拿起那上了一颗子弹的手枪,放入她的嘴里。

阿布拉莫维奇事后说,她从这场表演中学到的是:如果把自己完全交给观众,他们真的会杀了你。

Rhythm 0

个人对暴力的欲望在身处群体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其名著《乌合之众》中写道:“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道德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世界,“集体”就是默认场景,因此“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也往往被无限加速与放大。与此同时,围观起哄、怂恿暴力又披上了一层虚拟、非真实的外衣。

娱乐至死的玩味态度

早在30多年以前,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波兹曼在其名作《娱乐至死》中,就对于电视媒介大行其道造成公众话语的娱乐化、人类沦为娱乐附庸的现象做了沉痛的批判。在言论更为廉价、责任更虚无、玩乐属理所当然的网络虚拟世界里,一切仿佛都带有游戏和表演的成分,包括喝农药的直播也会被误以为是虚构行为,因而看客们会更加自认不用承担责任。

其深层原因还是在于内容创作者们大肆消耗观众对他们的信任和热情。试想一下,当你在抖音上看到越来越多同类的视频之后,你对他们是否会真的还会抱有同情?长此以往,人们渐渐失去了那种警觉,开始变得“麻木”,悲剧酿成之后,一部分人反应过来,开始批判,但下一次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谁也没有汲取教训。

波兹曼对电视文化与“泛娱乐化”做出警告,今天的我们更应对互联网的“泛虚拟化”警醒。当有人以游戏心态目睹一场直播自杀时,“娱乐至死”就不只是一种比喻,而是真实。